历史惊人的相似-1

摘要9月下旬以来,力度空前的刺激政策点燃了A股。牛市有何规律?本轮牛市后续怎么走?我们复盘A股三次大牛市,1999-2001年的519行情、2005-2007年的周期牛、2014-2015年的改革牛和水牛,探寻牛市规律,为本轮行情演绎提供镜鉴。1、1999-2001年的519行情始于经济低迷时的政策刺激,终于盈利无法消化估值泡沫。98年亚洲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通缩形势,央行开启降准降息、98年房改、放活资本市场,人民日报社论点燃股市投资热情。上半场炒估值、炒周期,金融、信息服务、信息设备、电子等领涨,而后经历6个月回调。下半场集中爆发于经济基本面回暖,以及美股纳斯达克泡沫,科技股接力。但由于上市公司盈利跟不上估值泡沫,以及早期股市暴露出操纵市场、财务舞弊等种种丑闻,最终牛市破灭。本轮牛市自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,上证综指累计涨幅98.6%,时长26个月。2、2005-2007年的周期牛:基本面驱动的牛市,始于股权分置改革,受益于经济繁荣和流动性过剩,持续时间长,涨幅大。当时经济高速增长,但股权分置问题、国有股减持等影响信心,A股经历三年下跌。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解开桎梏,开启大牛市。上半场为估值修复驱动,国防军工、有色金属和非银金融领涨,随后进入2个月震荡期。下半场为业绩驱动,随着上市公司业绩全面提升,迎来15个月的爆发期,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周期和资源类行业获得4-5倍涨幅。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、经济增速放缓、政策紧缩、市场估值高企和解禁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牛市结束。上证综指从2005年6月的998点开始,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,涨幅达到了513.6%,时间长达28个月。3、2014-2015年的改革牛和水牛:始于改革预期和政策宽松,杠杆资金涌入,但经济基本面滞后回暖,去杠杆终结牛市。2014年起,我国经济增速下台阶,宽货币、宽财政、棚改货币化开启全面宽松。5月“新国九条”发布, 11月央行开启降息以及沪港通开通,带来居民存款搬家、外资北上、杠杆资金涌入资本市场。牛市过程一波四折:7月以来上证综指在争议中缓慢上涨3个月,涨幅达10%;11月央行降息彻底点燃热情,3个月内大涨43%。截至15年1月为牛市上半场,周期风格占优,非银、钢铁、银行、军工等领涨。下半场风格切换,“互联网+”等概念让成长股起飞,上证冲刺到5166高点。这一轮牛市主要是政策和资金驱动,缺乏基本面支撑,没有经历明显的回调消化期,最终因为盈利无法消化估值,监管收紧去杠杆,资金踩踏流出而结束。起点为2014年7月22日,终点为2015年6月12日,仅持续11个月,涨幅高达148.96%。复盘三轮大牛市,有七大发现:一是A股大牛市启动需要三大条件,政策转向、资金流入、估值低位最初充满争议,伴随估值逐渐修复,投资者的热情被点燃后开启牛市。牛市总是在绝望中重生,争议中上涨,狂欢中崩盘。二是A股牛市一般经历三个阶段,政策驱动-资金驱动-基本面驱动,牛市启动初期与经济基本面关联较小,但牛市的持续和演绎与经济基本面有关,若无基本面和企业盈利支撑,则终究会回吐涨幅。三是A股政策市和散户为主的特征导致牛短熊长,大起大落,三轮大牛市平均持续时长为17.35个月,相对较短,相比之下,A股熊市平均持续时长为27.12个月,美国20次牛市平均持续时长为43.68个月。四是牛市上半场主要靠政策驱动、情绪驱动、资金驱动,平均时长6.3个月,平均涨幅59.41%,领涨板块为国防、金融、周期板块,普涨为主,快速上行。五是牛市过程中会经历调整,进行方向的博弈、筹码的交换。调整的原因在于市场资金难以保持长期大流量流入,杠杆工具调整、政策变化、市场风格切换等。但市场调整也是对下半场的积淀,调整越充分,资金储备越足,下半场涨幅越大。六是牛市下半场主要靠基本面和企业盈利驱动,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上市公司利润的反转,市场迎来戴维斯双击——估值提升和盈利增长同时发生,则投资者将纷纷涌入股市,追逐更高的收益,股市彻底疯狂。下半场伴随板块轮动,平均时长12.5个月,平均涨幅130.25%,领涨板块为计算机、消费等当时概念炒作火热、政策利好明晰的成长属性板块。七是牛市的终结,一般源于估值过高、政策转向、没有增量资金流入、经济复苏证伪等,往往在最疯狂时熄火,踩踏式出逃。本轮“信心牛”行情与519行情和14-15年牛市异同:同样起步于经济低迷、政策转向、估值低位之时,但本轮经济形势之严峻、通缩时间之长、信心之低迷实为历史罕见,需要更大力度的逆周期政策发力。资金面,监管放宽机构资金准入,但有意控制不要造成疯牛,希望慢牛长牛。未来A股向何处去?情景一:刺激政策持续发力,解决民营信心的深层次机制问题,经济持续复苏,信心大振,全球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,从资金驱动成功过渡到基本面驱动,成功开启长牛慢牛。情景2:刺激政策虎头蛇尾,经济复苏乏力,将消灭一批中产,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将受到很大影响,未来再度提振经济的难度将更大。2014年作者预测“5000点不是梦”,时隔十年再次预测“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”,“信心牛”,由于政策大幅超预期,带来对中国资产和经济前景信心的大幅扭转,是对看多中国的奖赏,是对看空中国的打击。物极必反,否极泰来。

正文9月下旬以来,力度空前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包点燃了A股。我们复盘A股三次史诗级大牛市,世纪之交的519行情、2005-2007年周期牛、2014-2015年的改革牛和水牛,探寻牛市规律,为本轮行情演绎提供镜鉴。1 1999-2001年的519行情1.1 启动:经济下行、估值较低,政策催化基本面:经济持续下行,需求疲软,面临通缩压力;产能过剩、债务问题凸显,国企效益低迷。1996年伊始中国经济出现内需不足、通缩迹象,叠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、1998年国内特大洪水,国内通缩形势加剧,GDP增速连续三年下滑。1996年-1999年,实际GDP增速由9.9%下降2.3个百分点到7.7%;CPI同比由8.3%下降到-1.4%,PPI同比由0.3%降到-2.9%。国企大面积亏损,1998年实现盈利的国企仅占31.3%,改革在即。

政策面:一揽子刺激政策出台,降准降息,拉开房改、基建序幕,国企改革,放活资本市场。1996年到1999年,央行共降息7次,由11.0%降到2.3%;1998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建;1998年房改拉开房地产大开发的序幕;1997年提出国企改革的“三年两目标”,旨在化解过剩产能,改善国企亏损状况;1999年5月16日,证监会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》出台,提出改革股票发行体制、保险资金入市、逐步解决机构的合法融资渠道、允许证券公司发行债券、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、允许部分B股及H股公司回购股票等,搞活市场,帮助国企融资脱困;6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《坚定信心、规范发展》给予上涨行情积极评价,助推股市投资热情。估值面:估值较低。本轮行情前夕市场估值较低,1997年下半年以来,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冲击,股市震荡下行,尤其是1999年3月底以来迅速下降,由3月31日的32.9倍迅速下降到4月底低点9.0倍。上证综指5月18日下降到最低点1059.9。

1.2 演绎:政策驱动到基本面驱动,科技股鲜明总体来看:在种种利好政策支持下,证券市场开启了长达两年的大牛市。“519行情”广义上指的是1999年5月19日到2001年6月14日,上证综指累计涨幅98.6%,时长26个月。上证指数于2001年6月14日冲到盘中2245.44点的历史高位。具体分为三个阶段:1)上半场:政策点燃A股热情,1999年5月19日至6月30日,也是狭义上的519行情。1999年5月19日,人民日报发表社论,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,投资者踊跃入市,开启了第一波大行情。短短31个交易日,上证综指由1109.1上涨到1689.4,短时间内涨幅达52.3%,深证成指涨幅76.6%;板块上,率先炒估值、炒周期,金融服务领涨,信息服务、信息设备、电子等科技股稍逊;个股上,高科技企业或者资本运作、跨行业投资科技的企业成为明星个股,如清华同方、深科技等。此时牛市主要由政策和情绪驱动,经济基本面还在下行。2)回调期:1999年7月到12月,经历6个月回调。经济仍在下行,利好政策仍在密集发布,市场进入回调期。上涨综指由1560.8震荡下跌到1366.6,跌幅12.4%,深证成指跌幅23.6%;结构上,金融、钢铁、交通运输等显著回调,科技股相对抗跌。3)下半场:2000年1月-2001年6月,市场集中爆发于经济回暖以及美股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疯涨,科技股接力。上证综指由1月4日的1406.4涨到2001年6月14日的2202.4,涨幅达56.6%,并于14日冲到盘中2245.4点的彼时历史高位。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1999年8月的2490.11一路上涨至2000年3月的5048.62,掀起全球科技股投资浪潮,也带动了下半场行情。结构上,科技股小幅上涨;恰逢国企三年改革的尾声、与经济回暖和国企相关的周期、消费等板块涨幅大。

1.3 终结:估值过高、政策收紧、监管风暴、国有股减持“519行情”始于经济低迷时的政策驱动,集中爆发于经济基本面回暖,终结于政策收紧、盈利无法消化估值泡沫。2001年6月,国务院发布《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》,标志着“519行情”的终结,股市开始下跌。股市短期内上涨过快,上市公司业绩改善跟不上估值泡沫膨胀。A股归母净利润增速在1999年12月见顶,达26.0%;2001年6月下滑29.1个百分点至-3.1%;2001年12月触底,基本面不支持长期向上的基础。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、财务舞弊、国有股减持、割韭菜等行为频发,极大挫伤投资者积极性。世纪之交的A股,实行的还是“通道制”,配额审批,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,财务舞弊横行;国有非流通股占比高,市面上流通股较少,给操纵市场、内幕交易留下灰色空间。2000年媒体曝光《基金黑幕》,掀开基金业“对倒”“倒仓”等违法违规问题、严重损害了投资信心。A股暴露种种问题甚至引发了关于“股市赌场论”的社会大讨论。《人民日报》于2001年11月10日发表了《中国股市不能推倒重来》止住了股市凶猛的下跌趋势,但随后进入了长达五年的熊市。(未完待续)

图片[1]-历史惊人的相似-1-墨嘉咨询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分享